当前位置:首页 > VR观点 > VR这条路上暴风魔镜会成为先驱还是先烈?
VR这条路上暴风魔镜会成为先驱还是先烈?
作者:发布时间:2016-03-08 10:02:36来源:界面

QQ截图20160308100252.jpg

 熟悉冯鑫的人知道他喜爱禅修,如今最让他“入世”的业务恐怕就是暴风魔镜了。日前,暴风科技(300431.SZ)公告称,暴风科技将所持有的暴风魔镜部分股权,转移给暴风控股有限公司和黄晓杰。公司相关人士告诉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,此举一方面考虑到魔镜需要投入资金,短期内无法盈利,可缓解财务压力,另一方面可增强暴风魔镜的经营活力。

据暴风魔镜市场合伙人高伟透露,截至2015年12月31日,暴风魔镜的用户量达到50万,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平台。高伟对暴风魔镜在国内市场的领先位置很有信心。今年年底,暴风魔镜希望推动中国VR市场用户到1000万。

不过,这明显是个将持续烧钱的领域。据高伟透露,从暴风魔镜第一代产品至今,自市场到研发的投入已经过亿级,而该公司CEO黄晓杰也曾表示,三年不盈利。但由于VR是今年CES和MWC两场IT盛会上最受关注的领域,创业者前赴后继,行业逐渐出现早期泡沫。在中国市场上,最先涌现的不是可以同Oculus或三星Gear VR拼杀的产品,而是中国深圳一批仿制Google Cardboard产品的山寨厂商。

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目前还未投任何一个VR项目,研究这个领域的项目投资经理吴恺,在等一个行业触发点。用他的话来说,是一款有广泛接受度并具有跨时代意义的vr产品。单就规模而言“这意味着出货量至少要在500万台以上”。

有观点认为,vr产品和生态的清晰定义都尚未浮现,变数极大。暴风魔镜成为VR巨头的野心,有些过于乐观。

风口骤起

国内VR领域蛰伏期的打破,源自一个标志性事件。2014年3月26日,Facebook以20亿美元收购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领军者Oculus。如今国内VR领域走在最前面的创业者,大多在那个节点后不久开始行动。

当年的5月,冯鑫在首享科技大厦的办公室里坐了一整天后,下定了进军VR的决心,他相信VR一定大有前途,4个月后暴风魔镜推出了第一款vr产品。乐客VR创始人杨翔明是北京早期一个VR爱好者群体的成员,当时圈里有人从国外买回了一款Oculus产品:“可能你原来还犹豫不定,要不要入行,但体验完这款产品后,就会觉得VR已经有事情可以做了。”他说。此后的一年间,VR创业浪潮在国内迅速铺开。

而对于风投机构来说,彼时对VR项目的投资窗口已经打开。2014年底开始出现部分VR早期被投项目,2015年的资本寒冬在一定程度上放缓了VR的投资速度,但到下半年资本重新开始活跃。根据VR圈的统计,90%的上市公司投资项目发生在2015年下半年及2016年年初,其中暴风影音因为涉足VR概念出现了连续33个涨停。

但更多的风投机构仍在观望。吴恺认为,VR还没到投资的黄金时期。“VR肯定是未来的技术趋势,但问题是,从趋势到成熟期是有一个非常痛苦的漫长的过程的,特别是对于投资机构来说。”

具体到如今的VR产业,吴凯认为,一方面技术成熟度有所欠缺,能够辅助VR产业的4K屏幕未来的推广情况还不确定,画面延迟、炫光、佩戴后出现晕眩感等技术问题也未解决。另一方面,整个VR生态链被划分为硬件制造商、内容提供商、平台分发方,而目前的生态环境,参与者不够多,内容不够丰富,也尚未出现一个触发点。

但作为创业者,看到机会往往是迫不及待的。暴风魔镜是中国市场上最早量产vr产品的创业公司。高伟认为,2014年就进入赛场给了魔镜很大的先发优势。“现在这个行业小的玩家是进不来的。因为我们把成本压得非常低,而且VR用户需要特定设备、特定软件看特定的内容,三个特定缺一不可,没有呈现规模效应很难做大。”

不过真正敏感的问题是,这一批创业者有了先发优势后,是否能长期黏住用户。清流资本王梦秋在接受网易创业Club采访时预测:这一代vr产品会死,因为目前这一领域还无法产生符合刚需的技术,不足以激活新的刚需市场。

飞猪还是烈士?

3月1日暴风魔镜新发布的小D,价格降至59元新低。以低价快速拉升大众市场占有率和销售规模,是暴风魔镜一开始就定下的思路,高伟对这套战术很有自信。但业内人士认为,魔镜在VR商业化的路上走得太急了,甚至对行业有些自顾自的意淫。

高伟给记者讲了暴风魔镜切入VR市场的逻辑:如果用户量太小,不能形成较大市场,很难吸引开发者和厂商进来,就无法形成良性循环。用户规模会促进商业化,商业化则倒逼技术往前走。

价格优势和营销攻势为暴风魔镜带来了一定规模,高伟自认为暴风魔镜的市场竞争环境有独步天下感觉。这种低价策略很容易让人想起小米。但两家公司对这套战术的运用其实有本质的不同,原因在于入场时机。电信专家项立刚认为,小米是在智能机供应链及元器件发展的成熟阶段入场的,因而能做到以低价格搭配高配置。但暴风魔镜的入场时机,生产领域各环节都尚未成熟。

而吴恺认为,在VR的早期阶段运用低价策略,并不能为厂商构建起稳固的地位。“现在vr产品没找到早期接受者,是产品本身的问题,而不单是成本问题,1000美元以下的价格不会成为障碍。现在要做的不是把价格降低,而是做出一款跨时代的产品去定义市场。”

在用户体验和技术层面,三星Gear VR、HTC Vive和Oculus经常被与暴风魔镜对比。易观智库分析师朱大林认为,暴风魔镜的结构是镜片加盒子,只能体现虚拟现实的概念,没有更高的技术含量,所以价格低廉。但高伟认为这种对比很不公平。一方面不应将PC端VR的产品(如HTC)与做移动端的暴风魔镜对比。另一方面,三星Gear VR只适配三星手机,而暴风魔镜对各个手机品牌全兼容,且各品牌手机参数参差不齐会给vr产品带来挑战。

为了提升体验,暴风魔镜开始同360等手机厂商谈合作,在开发时就采取定制模式。但手机厂商也可能是暴风魔镜的潜在威胁。暴风魔镜目前几款主要产品,都需要用手机屏幕播放,对手机厂商依赖性很强。而手机行业已经迎来饱和期,小米、华为等企业为了寻找新增长点都宣布进军VR业务,未来它们与魔镜的竞合关系还不好说。VR这类颠覆性入口级产品,其市场纷争永远难以避免。

等待拐点

业内另一个质疑,是暴风魔镜曾提出的三个月一迭代的研发周期,迭代周期太短,而且迭代后的产品相对于上一代更像是个全新的产品,没有关联性。

之所以采取这种快周期研发,暴风魔镜的核心思想还是在于冲量。“如果按照Oculus一步步去研发,产品开发几年都出不来。而三星Gear VR这么久在全球范围内才卖了不到10万台,原因就是研发很慢。”据高伟说,冯鑫最开始定下三个月一周期,就是下决心快速迭代,不能慢慢等。开发了一个大概成熟、基本符合产品性能的产品就推出去,通过迭代升级改造。

不过现在看来,随着更多国内外VR厂商投身技术研发,暴风魔镜的这种快速研发的套路,或将在2016年被打破,高伟此前也已经感觉到今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。从暴风魔镜历代的产品发布日期看,“三个月”的步骤已经有了调整。暴风魔镜一代至四代的发布日期分别是2014年9月、2014年12月、2015年6月和2015年11月,研发期在拉长。

尽管多位受访人士对暴风魔镜的产品体验提出了质疑,但在他们看来,这家公司的存在是件好事,无论其自身结局如何,VR布道者暴风魔镜的高调战术可以把整个行业的盘子撑大,然后大家一起分食。

“其实暴风也在努力把产品体验做好,但它是先炒概念,然后再去填坑。我们不能说(市场运作方式)哪个方向对或错,都有存在价值。暴风让大家接触到虚拟现实概念,对行业有推动作用。”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说。

Facebook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认为,完整的VR生态系统的建立至少需要10年,短时间内不会进入大众化的阶段。

不过暴风魔镜似乎更乐观些。暴风魔镜内部有个“拐点论”:市场用户规模超过1000万;暴风给游戏厂商分成1000万元,跟内容视频合作1000万。“如果到年底,有了用户规模、进入其中的厂商能养活自己了,中国的VR生态应该初步就起来了。”高伟说。

via:界面

关键词: VR 暴风魔镜 先驱 先烈
分享到

热门推荐

VR网站 更多+

  • 鸥课学院

    2017-09-12
  • 玖的VR

    2017-08-10
  • 虚幻引擎社区

    2017-07-15

热门活动

热门专题

合作伙伴

虚拟现实媒体|站点地图|关于我们|招聘信息|VR新闻滚动|联系我们|商务合作
Copyright © 2014-2015 VRRB.CN All Rights Reserved
VR日报 深圳大海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3013353号 网站邮箱:gexsf@hot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