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一个外资巨头在华,都有一个丰满而又跌宕的故事。进入中国与融入中国之间,可能隔着二三十年的曲折,也可能只隔着一层窗户纸。
5月3日戴尔公司刚刚度过了33岁的生日。创始人迈克尔•戴尔33年前,还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,在德州大学的学生宿舍里面,以1000美元起家,开始了一种全新的PC销售模式。33年下来,戴尔公司起起伏伏,一共做了1万亿美元的生意。这33年的路程走过来,并不容易。
以直销模式一举成功的戴尔,在20多年前就被美国《商业周刊》评选为全球年度100名的巨人企业,并且位列第一,将IBM、惠普、微软甩在身后。
1995年戴尔将直销模式带入中国,很快成为中国PC市场的领导者。
然而,随着PC产业链的成熟和竞争加剧,直销也不再是万能的。2005年之后,戴尔走下了直销神坛,业绩出现下滑。2007年,退居幕后的迈克尔•戴尔复出,亲自主导戴尔的转型。
到2010年,戴尔开始向服务、软件转型,逐渐跳出硬件产品的局限。2013年,为了实现更彻底的转型,戴尔私有化,离开公众的视野和华尔街的监督。
2017年,戴尔成立33周年,进入中国22周年,迈克尔•戴尔复出10周年,戴尔公司私有化4年,戴尔在中国进入4.0阶段也有3年时间……任何一个企业的命运,都与时代脉搏、产业趋势以及国家政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。
两年前,在戴尔开启中国4.0阶段后不久,懂懂与黄陈宏博士有过一次面对面的深度交流。今年,戴尔中国4.0已经深化了两年多,懂懂有机会再一次坐在黄陈宏博士的对面,梳理总结戴尔进入中国这22年的历程。
外企在中国经历了不同的阶段,在中国市场能否获得真正的成功,与总部战略、中国政策,以及你在当地做事的心态,息息相关。在黄陈宏看来,有些外企报怨中国的政策壁垒,抱怨国外总部不理解、不支持。其实不仅是美国公司到中国来发展,任何一家跨国公司去任何一个市场发展,都会遇到种种问题。心态是关键。
外企进入中国,到真正融入中国,其实只是心态和认识上的一层窗户纸。
从做生意到融入产业生态
1995年,戴尔公司将直销模式引入中国,也开启了戴尔中国的1.0阶段。作为来自美国的IT巨头,戴尔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算早,在IBM、惠普、英特尔之后。
那个时候,戴尔的直销模式在全球都还处于快速上升期。戴尔创业的成功是因为模式创新,而不是技术。戴尔的核心是把中间环节的成本省到最低,最早是用直邮,后来是直接销售、电话销售、网上销售,而且通过直销模式可以做到零库存。
“今天来看,这不就是互联网思维吗?”黄陈宏说道。
在这里,懂懂多说两句。戴尔公司创业时的思维方式,现在来看就是一种互联网思维,就是通过一切环节提升效率。从直邮到电话销售,到网上销售,戴尔一度成为最大的电商平台。这种能量还在延续,即使是现在,戴尔的电商平台上销量依然可观。在2016年外媒评出的全球十大电商平台中,阿里巴巴以26.6%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,美国的亚马逊以13%的份额排行第二。有意思的是,在这个前十的榜单中,有三家自有品牌企业:苹果1.4%市场份额第六,小米以1%市场份额排到了第八,戴尔以0.9%的市场份额排在第九。
关于戴尔的直销模式,其实不是本文的重点,懂懂忍不住多说几句,就是因为长年关注IT行业发展,对当年戴尔直销在全球以及中国市场带来的冲击记忆尤新。
话题回到戴尔中国1.0阶段。从1995年到2000年,戴尔在中国主要做的事情就是销售,将产品拿到中国市场来卖。而戴尔中国的建设,也主要是围绕销售工作展开,比如1998年在厦门成立了中国客户中心(CCC),1999年成立上海客户展示中心。
这跟绝大多数外企一样,进入中国的第一步就是为了“做买卖”。
2000年开始,戴尔中国进入了2.0阶段。“不仅把中国作为一个市场,更作为一个全球的制造中心。戴尔在这里需要本地化,包括本地采购、本地生产、本地设计、本地销售。”黄陈宏说。
1998年、2006年,戴尔中国两座工厂先后落地,产能不仅供中国市场,也开始向包括日本在内的北亚地区销售。2003年,戴尔中国设计中心(CDC)落户上海,来自中国的设计人才,开始为这家全球性的PC厂商贡献创意。
这期间,随着全球PC产业的成熟以及竞争过度,戴尔公司的直销模式发展遇到瓶颈。懂懂记得非常清楚,当时关于戴尔走下直销神坛的讨论非常热烈。现在回忆起来,戴尔的转型并不算积极,直到业绩持续出现下滑才不得不开始了与渠道伙伴的合作,走上“直销+分销”两条腿走路的模式。
2007年,是戴尔中国2.0阶段的尾巴,也是3.0阶段的开始。那一年,面对公司直销业务的下滑,隐退了一段时间的迈克尔•戴尔复出,亲自主持戴尔公司的转型,全力开始拓展线下渠道。
戴尔在中国的第一家零售合作伙伴是当时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----国美。从国美开始,戴尔在中国的合作伙伴慢慢多了起来,除了生产、设计环节,戴尔上下游围绕了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合作伙伴,产业的协同和带动效应开始显现出来。
2007年开始的戴尔中国3.0阶段,黄陈宏用“覆盖”两个字来总结。以直销+零售的模式,戴尔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也开始下沉,向3-6线城市覆盖。当然,渠道下沉是当时所有PC企业都在做的一件事,不仅是联想这类中国厂商,惠普、戴尔这类国际巨头也都学会了在乡镇最有效的营销手段:刷墙,拉横幅,大喇叭。
因为考虑的是长远发展,所以戴尔的覆盖一直在推进。到目前为止,戴尔已经覆盖到中国2200多个县级城市,覆盖率达到97%,遍布全国已经有12000个门店。
中国市场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元化的市场,“这样的覆盖率很少有企业能做到。”黄陈宏还是比较得意的。当然,持续覆盖市场渠道,使得戴尔PC在近几年享受到红利,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。
如果说2007年是戴尔渠道转型的开始,2010年则是戴尔公司定位转型的开始。
2010年4月,戴尔宣布 IT 进入“虚拟时代”(Virtual Era),推出标准化的开放式解决方案,当中包括智能化数据管理方案及云基础设施方案,协助各种规模的企业客户构建开放、性能出色及高性价比的云计算基础设施----懂懂用通俗一点的话解释,就是说戴尔从一家单纯卖PC、服务器的公司,向一家卖解决方案、IT服务的厂商转型。
这一次转型,对于戴尔来讲是极大的挑战。硬件起家的戴尔,在软件和服务方面的能力需要从零开始建设。所以我们看到,在随后的两三年间,戴尔展开了大规模的收购动作。通过收购、整合,后来基本上可以为企业级客户提供端到端IT解决方案。
其实戴尔在2010年之后面临的转型,是几乎所有传统IT企业都遇到的难题。在传统IT产业链上,有做芯片的,有做软件的,有做硬件产品的,有做渠道的,这是一个成熟的产业链条。变化来自于两个方面:一是硬件产品过于成熟,竞争变得异常激烈,利润越来越薄。二是来自互联网、移动互联网的冲击。一波又一波创新公司涌现,很多传统IT企业也在时代切换的转型点上乱了节奏。
转型的阵痛也伴随着戴尔,每个季度的财报都要面临华尔街的拷问。戴尔在2013年做出一个让业界都震惊的举措:迈克尔•戴尔本人联手私人股本公司Silver Lake,从公众股东手里买回了戴尔公司的股份,完成私有化转型,成为全球最大的创业企业之一。
这一次私有化,在懂懂看来,一方面是让转型更彻底,不要在股东的“监督”下束手束脚;另一方面,转型相当于再造,戴尔公司需要再次激活创业公司的活力。
戴尔中国3.0是从2007年到2014年,这个过程中戴尔公司经历了两大转型的过程。这两次转型使得戴尔在中国区需要更多的合作伙伴来配合。懂懂记得,那几年戴尔每年的合作伙伴大会,一年比一年人多。戴尔的发展离不开合作伙伴,合作伙伴也从与戴尔的合作中成长。
2014年,戴尔中国进入4.0阶段。此时的戴尔公司转型基本完成,各块业务开始稳定。而对于中国市场来讲,则是要加速本土化,融入本地生态系统。
其实,在2014年前后,所有的外企在中国都面临着新的抉择。一方面因为信息安全的原因,中国客户对外企产品的采购有些担心。二是中国企业快速崛起,并向产业链上游挺进。对于外企来讲,已经过了”投资换市场”的阶段,需要彻底本土化,并真正融入中国的产业生态中,而不能再是一家高冷范儿十足的外企。英特尔、微软、高通、惠普等企业都是大手笔与中国本土企业合资、合作,进行“身份”上的再定位。
戴尔也一样大手笔,并且诚意十足。
迈克尔•戴尔于2015年访华期间,宣布了戴尔“在中国,为中国”全新的在华4.0发展战略:戴尔将在今后5年内将在中国市场投入1250亿美元,预计对中国进出口额贡献约1750亿美元,并直接或间接支持100万个工作机会,展现了戴尔公司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----其实,从这几个数字当中,我们可以看到戴尔与中国产业生态的密切关系。
“从目前执行的情况来看,1250亿美元的投入肯定会超出的。”戴尔中国4.0战略的进展超出了黄陈宏的预期。此外,戴尔还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(CEC)签署合作备忘录,与中科院自动化所成立“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联合实验室”,这些合作都使戴尔可以获得更多中国客户的认可。
“在中国为中国”不是妥协,而是发展
“在中国,为中国”,翻译为英文是“In China, For China ”。一家美国公司,如果在中国媒体上说“在中国,为中国”,这是被认为是“政治正确”的事情。但一家美国公司要在美国的主流媒体上说“In China, For China ”,多少会有些敏感。
“在中国,为中国”,是戴尔中国4.0阶段提出的战略口号。作为戴尔中国区的领导人,黄陈宏曾一度很担心这个战略在美国无法传播,“公司总部会把这个新闻稿发出去吗?”
值得庆幸的是,总部没有任何疑问,向美国的主流媒体传播了“In China, For China ”的信息。“迈克尔•戴尔非常了解中国,并且支持我们在中国的战略落地。”
在黄陈宏看来,无论出生于哪个国家,每一个想做大的企业都面临国际化的问题。一个美国公司到中国来发展,和一个中国公司去美国发展是同样的道理,要适应本地的政策、趋势以及产业竞争。“所以我们在中国要做的,就是充分地融入中国社会,中国IT生态系统,一直跟着政府的政策和方向走。”
中国很早就开放了四个特区,戴尔选择了厦门作为生产基地,既支持了特区的发展,也使得戴尔真正开始了本地化。发展到今天,戴尔全球73%的产品都是在中国生产的。上海发展浦东的时候,戴尔在上海成立了全球服务中心;国家要振兴东北的时候,戴尔在大连成立了全球指挥中心;国家开发西部的时候,戴尔在成都建立第二个制造中心。如今,政府发展“一带一路”,戴尔依然紧跟步伐,成为“一带一路”的主动脉----蓉欧铁路的最早用户之一。
其实,这一步一步走下来,不是为了换取政府的信任,而是彼此真正受益。在支持政策的同时,戴尔也实现了自己的飞速增长。
戴尔总部为什么对戴尔中国有这么大的支持力度?黄陈宏认为,中国不仅是巨大的市场,来自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也非常强,对戴尔自身竞争力的塑造很有帮助。
“以前都是外企在中国市场上竞争,这些年我们看到中国IT企业的变化,他们的创造力、竞争力都在大幅度提高,成长非常快。中国市场是竞争最为充分的市场。”网络第一是华为,PC联想第一,中国还出现了小米这样的企业,这些在黄陈宏看来,都是对戴尔的鞭策。
“如果在中国的竞争中能站住脚,一定对公司在全球的生意有极大的帮助。相反,如果在中国的竞争中出局,早晚全球市场也守不住。我觉得这是一个最要紧的心态变化。”
黄陈宏从来不觉得在外企在中国紧跟政策是对市场的一种妥协。“很多外企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抱怨,你这个要求,那个限制,其实这些都是正常的,文化不一样、社会环境不一样,客户习惯不一样。与其抱怨,不如放下身段,真正融入产业生态中去。”
相比于其它外企,戴尔算是在中国投入力度比较大的一家。这两年,全球的风向都在转向印度或其它国家,无论是美国巨头,还是中国巨头,都开始加大在这些国家的投资。如今的印度,有点像二十年前的中国市场。但在黄陈宏看来,中国市场有其独有的竞争优势,戴尔的重心依然还是在中国。他给出四个理由:
1、中国员工的生产力是最高的,中国员工的组织性、纪律性都是最强的。
2、中国的产业链最完备,上下游的合作伙伴都可以找到,所以产业环境最好,整体成本也最低。
3、中国市场还会越来越大,只有中国市场成功才是全球市场成功。当然,要在中国市场就一定要投入,对当地的经济、就业有贡献,所以我们愿意也有信心在中国继续加大投入。
4、我们在中国深耕这么多年,与地方政府相互了解,相互支持,这种合作体系,拿到其它地方复制,需要很长的时间。
尾声
今天,懂懂之所以花这么大力气写了一篇长文,真是对外企在华发展的这二三十年历程颇为感慨。以前我们都觉得跨国公司有多牛,早年我们写文章也经常喜欢用“寡头”来形容这些大型的跨国公司。但他们在中国的发展确实经历了不同的阶段,如果摸准脉络,认清自己的定位,才能做到成功,而绝不能有“怨妇”心态。
外企进入中国,到真正融入中国,其实只是心态和认识上的一层窗户纸。
热门推荐
-
苹果商城的更新 独立游戏在新版苹果商城中有什么作为
2017-10-13 -
只给未成年玩家退款的游戏机制 无法让玩家权利得到真正的保障
2017-10-12 -
不敌“狼人杀“ 挂牌价1.3亿“三国杀”将被卖
2017-09-27 -
CSGO外挂"大牛"制被捕 最高可判15年
2017-09-27
热门专题
每日资讯更多+
-
“元宇宙”为何爆火?游戏ETF带来怎样的投资机遇?
2021-12-27 -
ar和vr的区别就是和用途 AR、VR是真火还是虚火?是复活还是重生?
2021-12-27 -
2021年VR/AR产业链日趋成熟,行业爆发在即
2021-12-27 -
未来5-10倍的VR/AR概念5大龙头公司
2021-12-27 -
VR全景漫游系统功能有哪些?自考院校/专业介绍
2021-12-23 -
又一家科技巨头加入直播大潮之中扎克伯格高度关注直播
2021-12-23
VR设备 更多+
-
V社自家VR设备获IGN 8.5分
2019-07-01 -
ARM显示芯片的设计可以为VR一体机带来更好的体验
2019-05-16 -
来自Bellevue的Valve Index原型VR硬件照片曝光
2019-05-16 -
Acer推出ConceptD OJO 4K Windows MR头显
2019-04-12
VR网站 更多+
-
鸥课学院
2017-09-12 -
玖的VR
2017-08-10 -
ARinChina技术论坛
2017-07-15 -
虚幻引擎社区
2017-07-15